不怕挫折的能力--逆境智能 

只要站起來的次數比倒下去的次數多一次 就是成功 

 (本文摘自  網路流傳)

 

一位父親很為他的小孩苦惱,都已經十五、六歲了,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。
他去拜訪一位禪師,請求這位禪師幫他訓練他的小孩。 

 

禪師說:「你把小孩留在我這邊三個月,這三個月你都不可以來看他。三個月後,我一定可以把你的小孩訓練成一個真正的男人。」

 

三個月後,小孩的父親來接回小孩。禪師安排了一場空手道比賽來向父親展示這三個月的訓練成果。

 

被安排與小孩對打的是空手道的教練。教練一出手,這小孩便應聲倒地。
但是小孩才剛倒地便立刻又站起來接受挑戰。倒下去又站起來K如此來來回回總共六次。

 

禪師問父親:「你覺得你小孩的表現夠不夠男子氣概?」

 

「我簡直羞愧死了,想不到我送他來這裡受訓三個月,我所看到的結果是他這麼不經打,被人一打就倒。」父親回答。

 

禪師說:「我很遺憾你只看到表面的勝負。你有沒有看到你兒子那種倒下去立刻又站起來的勇氣及毅力?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氣概。

 

擁有逆境智能 孩子不怕挫折

 

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生順遂,但是現實環境中,卻充滿了失意、挫敗等逆境,思想正面、積極的人可以化阻礙為力量,創造成功,或是調適自己,適應環境。可是悲觀、缺乏意志力的人卻往往過不了這些人生的試煉,不是自我放棄,就是被競爭所淘汰。因此,父母們有責任幫助孩子培養面對逆境的能力,就像鑽石,必須經過壓力、打磨,才能發出璀璨的光芒。

 

何謂逆境智能?

 

所謂的逆境智能,就心理學定義,就是對挫折的容忍力,也就是當一個人的目標遭遇阻礙、干擾、打斷時,產生能夠承受當時情境,而不至有人格偏差的能力,這種能力會幫助我們突破困境,繼續努力。一般而言是指事情不如預期時的情境與感受,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,也有不同的表現。對小小孩而言,想要抓眼前的積木卻抓不著,或是想要玩媽媽手上的車票,被媽媽制止,這些都可能導致挫折的感受。面對挫折時,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鬧或發脾氣的方式表現出來。而通常成人在遇到失敗、挫折時,會有憤怒、沮喪、失望、難過、傷心……等情緒,而產生直接對人、事,加以反擊,或退縮、不再關心等反應。小朋友在挫敗的情況下,常有下列3種回應︰

 

1. 孩子比較不受社會化的制約,情緒反應較強烈,可能會大哭、大鬧、耍賴皮……等。

 

2. 成人由於社會化過程較久,能夠用不一樣的觀點,來看待挫折,或是知道換其他的方法來處理事情,甚至紓解情緒,所以受到的衝擊較低,可是孩子的智力、人生經驗不比成人,所以處理挫折的能力也很有限,受到的衝擊也越大。

 

3. 小朋友的記憶力不強,很容易被轉移,所以情緒的變化也快,可以迅速地由哭轉笑,不過每個孩子的成熟度與智力發展、學習環境、價值觀,甚至個人興趣都不相同,所以情緒轉移的快慢也會不同。

 

幼兒生活上容易遭受哪些挫折?

 

當一個人對一件事越執著,就越容易受挫折影響,譬如成人重視金錢,如果事業、工作不順利,就會受挫,而小朋友對金錢比較沒有興趣,就不能理解,為何父母失業會難過,在成人的眼中,小孩子好像對各種打擊與創傷,都有免疫力,不會有生活適應的問題,其實,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物質的滿足,並不等於心靈或人際關係上的滿足,他們和成人一樣,也會遭遇到許多辛酸的事情,那麼,孩子們究竟會為了哪些事情而受挫呢?

 

1. 溝通挫折

越小的孩子表達方式或語文能力越有限,常常無法適當地將自己的意思傳達清楚,而容易被誤會,譬如,嬰幼兒想喝水,在他還沒有學會「水」這個名詞時,可能吵了半天,還喝不到水,就可能會逐漸產生退縮、自責、悶不吭聲、脾氣暴躁等反應。

 

2. 需求挫折

孩子因為體力、財力、智力的限制,生活上的許多需求要透過大人,才能獲得滿足,可是對大人來說,卻有事情先後的利益考量,因此,就會拖延滿足孩子的需求,譬如,孩子不太可能自己有錢買玩具,當他想要一個玩具時,他只好去求父母,可是爸爸、媽媽卻因為不同的考量,也許會延後滿足他這樣的需求,因此,我們就會看到因為要買玩具,而在店家哭鬧、在地上打滾,甚至攻擊別人的小朋友。

 

3. 家庭衝突挫折

當家人(尤其是父母)發生衝突時,孩子是受挫最深的,因為他的感情與家人有很深的連結,他認為應該改變現況,可是卻很快地發現自己無力解決問題,所以常會產生挫折,譬如,爸爸、媽媽吵架時,往往會用情緒性的語言指責對方,或是提出離婚的要求,孩子聽到超出他的解決能力範圍的這些話,會受到很大的驚嚇,而退縮到一旁。

 

4. 自我辯解挫折

5. 認知事情挫折

 

對學齡期的孩子而言,他們可能是遇到困難無法解決,或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時最容易出現挫折感,例如希望這次月考可以考在前五名,結果卻考到第十名。面對挫敗的情境,學童可能會出現無法接受、生氣、沮喪、覺得丟臉等情緒反應。

 

提升「處理挫折、解決問題」的能力

 

在生活與學習的歷程中,挫折的發生是無可避免的,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,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呢?

 

. 教孩子認識挫折情緒

為培養孩子處理挫折的能力,首先要從認識挫折的情緒開始。學齡期的兒童已能瞭解較為複雜的情緒感受,因此,父母可以主動表達出孩子的挫折情緒,例如跟孩子說:「這次比賽的結果,不像你預期的那樣,你覺得很挫折」,讓孩子瞭解原來這種難過的感受叫做「挫折」,並且讓孩子知道所有的人在面對類似的挫折情境都會有同樣的感受。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,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,待孩子的情緒緩和之後,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思考其他的解決之道。

 

. 培養延宕滿足的能力

「延宕滿足」的能力是另一個影響孩子挫折忍受的重要能力,所謂的「延宕滿足」,是指能犧牲眼前的誘惑,以獲取未來更大、更好的目標,例如:為了有好的成績,考試前忍耐不看愛看的卡通。一般來說,05歲間的孩子延宕滿足的能力都較差,例如當幼兒想要吃眼前的糖果,父母跟他說「你如果現在不吃,吃過飯就讓你吃你最愛的巧克力霜淇淋。」05歲的孩子往往沒有辦法忍受眼前的誘惑,到6歲以後才逐漸具備延宕滿足的能力,68歲的孩子會運用轉移注意力的策略來控制欲望,例如把眼睛遮起來,或把糖果遮起來。到了1012歲左右,兒童可以運用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來控制自己的欲望,例如告訴自己「我才不愛吃那種糖果呢」。


e世代的孩子普遍缺乏延緩滿足的能力,由於在電動的虛擬世界中可以輕易獲得成就感,使他們容易對紊亂又無法控制的真實世界感到挫折。電視五分鐘的內容就可以演出二十年的故事,也讓孩子喪失了等待的耐心,想要什麼就非得到手不可,也不願為了未來更舒適便利的生活而忍受當前短暫的不便。然而,研究發現父母是可以促進兒童延宕滿足的能力的,只要透過教導孩子轉移注意力的策略,或是讓孩子瞭解現在的行為與未來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,以及當孩子表現出有耐心的行為時給予稱讚和鼓勵,這些作法都可以促進兒童延宕滿足能力的發展。此外,研究也發現,在學前階段有高延宕滿足能力的幼兒,成長到了青少年階段,他們在課業、人際、自信和因應壓力方面,都有較好的表現。因此,父母不妨多多運用好的行為策略,幫助孩子能夠及早培養出自我控制的能力。

 

. 提升解決問題的動機

父母對孩子失敗時的態度,也會影響孩子的挫折忍受力。心理學家發現,有些兒童在遭遇挫折時會有不同的歸因方式:有一類的孩子認為失敗是自己能力不足導致的,並且會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表現上;另一類的孩子則會把失敗歸因為外在因素(例如題目出得不好),或是自己努力不夠,並且會把重心放在如何改進上,試著找出其他的解決問題之道。第一類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放棄,失敗時會覺得沮喪,並且比較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;反之,第二類的孩子較願意嘗試,失敗時會相信自己再努力就可以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。


研究發現在五、六歲的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差異,而這種挫折反應主要是與父母、師長給孩子的回饋方式有密切關連。當父母在孩子成功時稱讚孩子的努力,但在失敗時卻批評孩子的能力,或是過度注重孩子的表現,很容易就養成第一類型的孩子也就是在失敗時較容易產生沮喪、放棄的孩子。研究也發現這樣的特質將會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,因此要培養不怕挫折的孩子,父母應在孩子成功時稱讚孩子的能力,而在孩子失敗時鼓勵孩子再努力,並且把重點放在孩子是否達到學習目標,而非成績表現得好不好上面


近年來企管界有個新名詞叫逆境商數AQAdversityQuotient),與前述是類似的概念,指的是人在面對逆境時的彈性和處理能力。如果父母能從小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,增加孩子接受挑戰的自信,相信孩子未來能成為更具競爭力的成功者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小菁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